区域一体化新样本
随着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相继提出,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以最新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为例,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规划。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不同于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其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于各地方政府因行政边界导致的市场分割。对此,《纲要》提出,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 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形成覆盖上、中、下游产业的产业链集群是中国制造业新特点。《纲要》提出,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提出收入差距控制目标。规划不仅强调提高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效率,还着眼于解决区域发展的平衡问题。《纲要》提出,到2025年,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1以内。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人均期望寿命是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三大核心指标之一,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整体健康水平。《纲要》规定,到2025年,长三角地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 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是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纲要》不仅提出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等,还提出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目前,长三角机场群旅客吞吐量已跻身全球前五大机场群。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纲要》提出,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到2025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总体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
打破区域行政壁垒
要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需解决区域内的深层次问题。其一是提升产业发展协同性。近些年,长三角省市间不断强化协同发展,在医保卡、公交卡统一推广,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推进较快。但产业错位竞争布局仍未形成,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比较突出。长三角要全方位合作,就要有差异。“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只有差异化才能实现“1+1>2”的效果。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以制造业为例,长三角要实现产业差异化布局,就要强化上海的专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比较优势;江苏着重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等产业;浙江强化纺织业、纸制品业等产业;安徽则偏重于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其二是破除行政壁垒和机制障碍。“真正可能长期地、持续地扭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力量,可以归结为制度方面的阻碍因素。”刘志彪认为,长三角跨地区协调机制的建设,仍然面临政策配套、立法和资金等保障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区域合作之间存在行政壁垒问题,实际是长期固化的利益结构造成的,当前长三角地区行政体制障碍、经济利益障碍尚未理顺。这是《纲要》指出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其三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经济层面,更应该扩展到民生、文化、交通、生态、科技创新等方面。只有民心相通、文化相连,才能实现真正的长三角一体化。刘志彪研究发现,长三角城镇常住人口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差距有扩大趋势,这反映区域公共服务内部差距较大。《纲要》提出,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
经济发展最强增长极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今年前三季度,沪苏浙皖一市三省GDP增速全部达到6%以上。其中安徽同比增长7.8%,增速居全国前列;江苏、浙江分别同比增长6.4%和6.6%,对全国拉动作用明显。“为什么要在长三角地区搞一体化,因为这里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在中国都走在最前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国力表示,该地区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一体化基础和条件。长三角地区不仅城镇化率高,城镇体系也较完整。如第一梯队有上海,第二梯队有杭州、南京,第三梯队有苏州、无锡、常州等,第四梯队亦有一批县级市,中间不存在断层。这为长三角区域内部功能外迁、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提供了很好的台阶式城镇体系档次和结构。基础高、条件好,决策层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设定了不低目标。《纲要》称,要将该地区建成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在上述定位引领下,长三角一体化至少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两大增量。其一是地理空间增量。高国力表示,随着《纲要》落地,长三角发展动力源将从原本以上海及其周边城市为主的中心区,进一步拓展至35.8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这实际上为此前狭义的长三角地区提供了更广阔战略空间和外围发展腹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其二是发展空间增量。《纲要》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集群等方方面面,旨在通过更多领域和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协同互动,通过区域内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功能业态升级,进一步激发长三角地区蕴含的发展潜能。更重要的是,长三角地区趟出的发展路径还将为中国其他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 高国力指出,通过长三角在一体化体制、机制、路径、模式和配套政策举措上的探索,中国希望真正让该地区三省一市发展实现“三加一大于四”,为中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更多鲜活经验、打造更多成功模式。
更开放中国的缩影
长三角不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的强劲活跃增长极,还将成为开放的新高地,持续吸引全球投资。长三角近年来已成为全球投资者在华布局的重点。今年上半年,仅江苏一个省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就高达152.5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逾21%。在此基础上,长三角希望继续提升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 《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对外开放。如:制造业方面,将降低汽车、飞机、船舶等行业进入门槛,积极招引全球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等。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先海认为,以经济体量计算,长三角已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利用外资基础好、水平高、空间大。通过开放合作加大当地吸收外资力度,对整个中国提高吸收外资水平和层次都有引领和辐射作用。除吸引投资外,中国也在谋划推动该区域企业提高海外投资质量。《纲要》明确,要稳步扩大对外投资,加强优势产能、油气矿产开发等领域国际合作,扩大商务服务、先进制造、批发零售、金融服务、境外并购等对外投资,提升工程承包合作水平,加快技术、装备、服务和标准“走出去”。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看来,长三角堪称中国对外投资的龙头,不少海外投资风生水起的中国企业都出自这一地区,如收购了沃尔沃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在柬埔寨建厂的江苏红豆集团等。 一些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不仅输出了产品,还把中国标准成功带到了国外。在此情况下,继续推动长三角扩大对外投资,对提升整个中国对外投资质量都有重要意义。黄先海也表示,鉴于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具备了全产业链而不是单一行业企业出海的能力,此次《纲要》在对外投资的领域和水平上对长三角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长三角为引擎,今后中国对外投资质量进一步提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