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网

关注城乡发展
专注发展城乡

广西水稻专家让农民穿皮鞋种田(图)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科学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真是说到我心窝里了。我就喜欢琢磨种田的事,现在可以利用机械化、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来种田,这篇大论文前景无比广阔!”广西水稻专家、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徐世宏说起种水稻脸上满是欣悦的神情。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抗灾减灾专家指导组”专家、“农业部超级稻研究与示范”广西首席专家……一连串的荣誉见证了徐世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艰辛付出。

  把论文写在稻田里

  在农村长大的徐世宏很清楚农民种田的辛劳,自1988年毕业分配到广西农技推广总站工作至今,他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更轻松地务农。

  他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刚办完报到手续就接到任务,通知他跟水稻专家到北流农村了解水稻生产情况。从此,“下乡”“到田里”就成了他的工作常态。毕业不到两年的时间,从山之巅到海之滨,从城之郊到边境乡村,徐世宏的脚板丈量了广西大部分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上总有他忙碌的身影。“一年12个月,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我泡在田里,这样奔波的结果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不仅熟悉了广西各地农村的气候、水土、水稻特性,还结交了各地的农民朋友。当然,皮肤黝黑这个附赠品我也不嫌弃。”徐世宏幽默地说。

  “想让农民接受科学新技术,关键得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科学新技术带来的种种好处。他们就认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因此我们推广农业新技术时,都会不厌其烦地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新技术,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技术的最佳效果。”徐世宏给记者介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诀窍。

  近30年来在农村与水稻“相知”“相恋”“相守”的回报挺可观,他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给水稻栽培带来了“三大变革”:第一次引进旱育秧技术,让病秧死秧几乎绝迹;第二次推广抛秧技术,让农民直着腰板也能种田;第三次研究开发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让村里的耕牛“下岗”了。这“三大变革”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农民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

  三大变革改变种田“老规矩”

  以前,水稻育秧壮秧一直是个难题。早稻倒春寒、晚稻寒露风“两寒”像一条绳索,严重束缚着广西水稻的增产潜力。每年因为“倒春寒”各地都会出现大片的死秧烂秧。经多方调研实践,徐世宏和他的同事从日本引进旱育秧技术,并根据广西气候条件创新技术,实现了在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扩大中、迟熟杂交组合的种植比例,推广“迟+中”“中+迟”“迟+迟”优化组合搭配成功的历史性突破,让死秧病秧几乎绝迹。旱育秧技术实现了从“水育”到“旱育”的稻栽培变革。该技术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旱育秧技术已在全区累计推广2.6亿亩,新增稻谷65亿公斤,新增总产值130亿元。

  弯腰拔秧、弯腰插秧是千百年来农民种田的老规矩。徐世宏引进并加以改良的抛秧技术,使直着腰板拔秧插秧成为现实。徐世宏向记者描述第一次在老家稻田里推广抛秧的情景:他随手一抛落下的秧苗一棵棵在田里东倒西歪,村民们习惯了整整齐齐的插秧,觉得这样“乱七八糟”的秧苗不可能在田里生长,甚至有村民嘲笑说:“这样的水稻也能生长?徐世宏的大学是白读了。”抛秧15天后,那些东倒西歪的秧苗一棵棵开始“站”了起来,这令村民们很惊讶,可是令他们更惊讶的还在后面:徐世宏抛秧的这块田是村里水稻收成最好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陆续放弃了传统劳累繁杂的插秧模式,采用抛秧技术。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抛秧技术席卷广西。据不完全统计,水稻抛秧技术在全区累计推广2.5亿亩,全国排第一位,新增稻谷62亿公斤,增收节支160亿元。

  弯腰犁耙田也是农民种植水稻的一项苦差事。徐世宏决定挑战这一难题,研究开发水稻免耕技术。记不清试验了多少次,也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终于如愿以偿,让农民穿着皮鞋也能种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省工省力。据测算,水稻免耕技术可以使每亩稻田减少成本45元,增产粮食20公斤,增收节支71元。目前,水稻免耕技术已获得多项创新,填补了我国在水稻免耕技术上的空白,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体系。国内外专家对免耕抛秧技术进行了鉴定,认为该技术在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面积、应用效果等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广西水稻栽培史上第一个处于世界领先的技术。水稻免耕技术至今已累计推广1.1亿亩,新增稻谷25亿公斤,增收节支90亿元,推广面积居全国第一,技术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

  “互联网+”让农耕更潇洒

  徐世宏最近几年迷上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课题。“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少,种粮成本持续增加,农民都不愿意种水稻。这导致今后粮食总量增加越来越难,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将越来越大。怎么破解这一难题?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淘汰人工种田,推广机械化耕作是有效的办法。”徐世宏告诉记者。

  实践证明,机械化种植好处多多:从劳动效率来看,机械化插秧一小时可完成4亩,而人工一天才能完成2亩;从成本来看,机械化插秧每亩100元,低于人工劳力的成本。流转土地是农村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耕地小块变大块,机械化种植大有可为。目前我区水稻面积有3千万亩,而机械化耕作面积仅800万亩,比率偏低,推广机械化耕作任重道远。

  “利用农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广机械化、智能化耕作,可以让农民足不出户、动动鼠标,轻轻松松地种田,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现代农业。而这现代农业可以让土地经营者赚更多的钱,同时还能把粮食安全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徐世宏说,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农业耕作越来越潇洒。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近40年的他,上个月刚调到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任站长。“工作岗位有变化,但我种田的情怀还是一样,我得朝着梦想奋力奔跑。”徐世宏说。

经济 » 广西水稻专家让农民穿皮鞋种田(图)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