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网

关注城乡发展
专注发展城乡

广西北海:合浦三月三 古俗遗风存

  中国网东盟4月11日讯(陈仕优 范翔宇)古时候,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是官府及民间例定的岁时祭祀礼仪之一。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又称上巳节。而三月三又与清明、谷雨节令相近,因此三月三除了既定的祭祀活动之外,还有踏青春游,举行民间歌会(山歌),用植物沐浴消灾除病等民俗内容,三月三节令活动也就更显得丰富多彩。清代诗人郑大枢曾经这样描述三月三的盛况:“宜雨宜晴三月三,糖浆草粿祀先龛。凤头龙尾衣衫摆,踏遍郊垧酒已酣。”诗中记述了人们在三月三的节庆活动中纵情欢乐而得意忘形的状态“凤头龙尾衣衫摆”,这是说人们在狂欢中,衣衫带落,裤头都露了出来,连鞋袜也脱了。还记述了古代三月三祭祀中“糖浆草粿祀先龛”的习俗。

  诗中提到的草粿,又称仙草蜜,主要产于广东一带。据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草粿草全身可药用;性甘凉,内服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尿,有助治疗跌打肿痛、感冒、糖尿病等症。民间用草粿制成这种具有食疗作用的地方特色的传统小食,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由此可见三月三食疗应用的历史悠久,传播范围之广泛。而合浦的三月三煮鸡屎藤(米乙)的习俗,就与古代这种具有食疗作用的“糖浆草粿”小食,就与一脉相承。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合浦人不论城乡,都会采摘一种带有特殊有臭味藤本植物叶绞汁之后,和米粉做成条状煮糖水,这就是鸡屎藤(米乙)。北海人吃鸡屎藤(米乙)有两种传统寓意:一是据称鸡屎藤有除湿滞驱虫害的功能。而在三月三之前,北海人连续度过了春节、元宵、二月二、二月十九等民间节俗,这段时间吃的肉食多了,难免肠胃积滞,而鸡屎藤药性归心,肝,脾,肾经,具有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与作用,此时吃一些鸡屎藤(米乙)的确是有助于清除肠胃积滞,由此可见前辈的食疗智慧;二是三月三时令正逢开春时节,万物生长,此时的鸡屎藤正是人们在开春后最早采食的野生植物之一,这是最直接的品尝春天,谓之尝春。因此,每年三月三前夕,北海城乡到处都飘散着的鸡屎藤和三杈苦的芬芳气味,成为一道独具特色民俗风景线。

街上卖鸡屎藤的大妈。范翔宇/摄
街上到处可见卖三叉苦的摊点。范翔宇/摄
固定的鸡屎藤(米乙)摊点。范翔宇/摄

  在旧志记载中,合浦还有“三月上己拔禊”的习俗。拔禊,是古人在春秋二季在水边所举行的祓除不祥的祭事。拔禊最早的记载是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初三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除灾,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由此可知,在周朝的时候,每年三月三的祓除仪式都是由女巫职掌的。这种三月三的祓除仪式,至今还可以在合浦民间见到踪迹,不过形式上有了改变,不再是沿袭在水边用香熏的草药沐浴,举行祓除不祥的祭事,而是直接把采来的鸡屎藤或加上三叉苦藤一起挂到门头上,以作驱秽辟邪,具有异曲同工之功用。

  三月三是壮族的歌圩节。壮族多在三月三举办“歌圩”,青年男女赶歌圩,以歌传情,由此发展成为国际性的中国民歌节。

  而合浦的三月三歌圩古已有之,青年男女在歌圩上以歌传情,互定婚配早成习俗。由于歌圩上的以歌传情是赤裸裸的情感表达,因此有许多优美的民歌流传下来成为经典,特别是作为合浦山歌中“守本戏”,至今传唱不已。以歌传情,以歌为媒,这种毫无遮栏的情感表达,难免引起官府的反对和禁止。因此,雍正十年(1732年)二月,官府衙门提前下了一道禁令,严禁合浦歌圩上进行“互歌婚配”,违禁者将以“伤风化”处理,重者甚至被处以充军流放及至处死。

  当年合浦歌圩上“互歌婚配”是什么样的情形呢?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些“以歌传情”者的心声表白吧!

  “新买纸扇白又红,一边画凤一边龙。画龙画凤哥无想,单单想妹好姿容”。歌圩上的青年男子买了一把描凤画龙的纸扇。他在歌圩上寻寻觅觅,就是为了见到日思夜想的情人妹妹,要与情人妹妹“龙凤配”。而情人妹妹“互歌对答”更有意思:“鸭嘴无比鸡嘴尖。妹嘴无比哥嘴甜。妹想同哥亲只嘴,三年无用买油盐”。一边是“单单想妹好姿容”的急切心情,一边是“妹嘴无比哥嘴甜”的考虑犹豫。灵活灵现地表现出歌圩上相恋男女的心态。很明显,这种自由婚恋方式与封建礼教是格格不入的。官府下令禁止也就在所必然的了。

  歌圩上的情感表达又是热烈的,也许是这种情感表达最容易点燃青年男女心中的激情火花。因此,歌圩上的“互歌婚配”成功率也不会低。“蜘蛛牵网半边丝,无挂壁根无挂篱。挂篱挂壁有人见,挂在哥心无人知”。这是女主角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相思诉说。她对歌圩上结识的情郎的万般思念,就像蜘蛛网上的丝(思),千丝万缕缠绕心头,却又怕人知晓。而男主角的表述则是毫无遮拦的了:“妹阿姨,阿哥想思你无知。月大思妹三十日,月小思妹了无期。”他直截了当呼唤着与情人相见:“妹又回,三朝七日你要来。三朝七日来一趟,莫让大路上青苔”。这是多么急切的期待啊,三天七日的圩期,对这些热恋中的情人来说就是“了无期”的漫长。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下,敢于冲破传统的肓婚哑嫁,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事实上,这种歌圩上的“互配婚姻”是难以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所接受的,官府的严禁措施就是有了广泛的家庭基础。

  合浦歌圩上的“互歌婚配”现象并不是偶然或孤立的现象,也不是“外来”文化元素的影响,而是本生本土的“土著”文化根源。在当今的人们看来,“歌圩”是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合浦是汉族地区,且又是从没有听说过歌圩婚配在当地流传。其实,这是对合浦社会人口状态的缺乏了解的误识。

  合浦古属百越族群,乌浒族群的聚居地就是在合浦,而后来形成的壮族群体也就在合浦聚住。合浦“俗有四民”中的俚人,柴蛋即是壮族。据《壮族通史》记述,至元明清时期,合浦依然是壮族人口的重要分布地区(如唐代廉州壮族人口为13029人)。元明以后大量中原移民(客家人)迁徙定居岭南,进入合浦,才改变了合浦人口的民族结构。到了清代,合浦境内还有大量的壮瑶族居民并有固定的壮、瑶田。乾隆十九(1754年)二月,两广总督班第就为解决合浦境内的壮瑶问题向朝廷提出了建议:“广东合浦且永平司巡检地方,为瑶,壮出没之所。明成化年间,曾设有分守要隘之俍(壮)兵、瑶兵及供其耕食之田地。至本朝初年,尚存俍(壮)、瑶田14418亩”。由于这些专供壮。瑶人耕食之田地“多被诱骗典当”,这位两广总督建议朝廷订定章程,“如确贫不能守业者,只准本族,本地之壮、瑶承买,不得外售于民人”。由此可见当时合浦是汉壮、瑶杂处而居。壮、瑶都有歌圩“互歌婚配”的民俗习惯,即使官府明文严禁也无法禁绝。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官府在合浦严禁歌圩“互歌婚配”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了。同时,也反映出北海合浦民俗风情的绚丽多彩。

  作为古代歌圩的遗俗,合浦至今还有山歌聚会,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民间活动,而西场镇的民间山歌手们,每年还自发举办山歌节,成为当地约定俗成的一个节例。

城乡 » 广西北海:合浦三月三 古俗遗风存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