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塘下村村民的集体团年饭,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是起源于这个家族古代的一个勤王招兵的故事。
在古时候,这个家族的青壮年为了抵抗外敌的侵入,组织了自卫武装部队,后来,这支子弟兵组成 的武装部队应征参加了保卫国家的战斗,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勤王主力军,常年征战在外,御敌安邦。由于子弟兵们长期远离家乡,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每逢过年的时候,家乡的亲人都会聚集在一起,以聚餐的形式,一方面共同为忠勇报国的子弟兵们祈祷祝福,一方面举行勤王招兵仪式,为这支子弟兵部队输送新的兵员,以此表达支援子弟兵的保家卫国的壮举。这个勤王招兵聚餐的日子,就选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至除夕前的其中的一天举行,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家族礼俗,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据称皇帝还为此亲笔御书“勤王招兵”四字,以作褒扬。此后,这个“勤王招兵”的家族聚餐就固定了下来,成为忠勇报国的象征,家族的后代不论分支迁徙到什么地方,都世代相传相守,由于“勤王招兵”的家族聚餐的日子时近春节,也就相沿成为家族的集体团年饭,传承至今。
合浦县廉州镇九塘下村客家村民,就是这个家族的一个分支,其祖先在明代中叶迁徙到合浦大廉山下的六湖垌中,开基立业,开垦家园,也把这个“勤王招兵”的家族聚餐礼俗带到了合浦。1959年,为了支持国家水利工程的建设,居住在大廉山下六湖垌的一万多客家人离开祖祖辈辈居住了500年的家园,被分散安置到北海的十多个乡镇又作新客家。其中一部份被安置在这处当时被称作“枯稿垌”、“烂泥垌”的荒弃了的农场旧址开拓新家园。经过了卓越的艰苦奋斗,开垦了田园,建立了村庄后,仍然以六湖垌中的祖居村作村名,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九塘下村”,“勤王招兵”的家族聚餐礼俗也就随迁而来,每年如期举行。
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水库移民的九塘下村村民的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原来的荒草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稳产丰产的良田。原来低矮的砖瓦房也被一座座别墅楼房所代替,生活越来越好过。日子富裕后的九塘下村民们,自觉地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建设,如捐资创建堂排中学(今合浦七中),修建乡村道路、建设文体活动中心等。而每年因“勤王招兵”礼俗延续下来的团年饭,也就成为乡亲们团聚商议发展大计的重要场合。团年饭的时代元素也随之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外出创业发展的乡亲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的村民也到县城建房居住,村中的留守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对村场的管理及对留守妇幼老人照看问题,也就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九塘下村的团年饭除了弘扬忠勇报国的风尚,凝聚乡亲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合力之外,尊老爱幼也成为团年饭中的一个内容,如在团年饭礼俗活动中奖励勤学上进的弟子,给高寿老人发慰问金等。
九塘下村的团年饭有着固定的地点和程式,每年的团年饭都是在祠堂举行的,在团年饭开宴之前,得由村中有名望的长者,率各房宗亲代表,将三牲供品及准备过年的大年糕、饭心(米乙)、菜心(米乙)、寿桃糕等传统点心奉之祠堂案台上,并焚香向祖先祷告,礼毕之后,接着就是全体村民的嘉年华盛宴开始了:在祠堂的广场上,整整齐齐的摆满了几十张大圆桌,大圆桌上摆满了独具客家风味的各种传统美食菜肴,如色泽金黄扣肉圆蹄,银丝翠绿的大小炒,肉丸口、菊花鱼,羊肉汤,还有扣猪肚、焖花生、酸菜等,宴席的菜肴应有尽有,就此而言,一场团年饭,就是一次客家乡村传统美食的大汇展。
在团年饭的过程中,一些从外地回来的年轻人则来到专门为村中高寿老人设置的席位前,热情地向老人问好,给老人家送上慰问金红包。而村里的文艺队表演了自编自演的节目来助兴,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欢乐融融,欣欣向荣的喜庆景象……